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背景理解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背景理解

数字化转型的背后有时代的背景,就是在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充分发展后,需要信息链(产业互联网)来解决供需匹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这是我在近期与某央企交流的录音整理稿。涉及很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企业都普遍关心的基本性问题。分享之,建立共同认识,众人拾柴火焰更高!)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
“三是三不是”
01

数字化不是信息化,而是信息化的升级版。

信息化已经有20年的历史了,政府和企业都已经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信息化。因此,现在提出“数字化”,需要在“信息化”约定俗成的共识基础上,延伸理解数字化的概念、内涵、延伸的深度与广度。

我们最近常听的这几个词:信息化、数据化、网联化、智能化,彼此有什么关系?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升级版,包含了信息化、数据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几个发展阶段。

这意味着各行各业首先要补上信息化的课,然后实现全场景的数据化采集,最终拉通上下游实现产业网联化,在数据普遍汇集中碰撞出智能,创造出人机协同的新型生产力和商业协作模式。

最终获得的结果是什么?

一是细分行业形成产业互联网;二是实现两个新的能力特征,成为数字化企业:

1
数据视野

对应的即是过去的管理视野,是由人或者组织去看。而未来是通过数据来发现,它能够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数据驱动,成为企业决策和活动的新动力。

2
机器智能

数据可以看到过去和现在,还能预测未来;数据又是机器懂的语言。那当数据教会了机器,机器人就会更加聪明,机器人软件也会做出一些我们想象不到的东西。机器人,成为我们的同事和员工。

比如,阿法狗具有的数据视野和机器智能是什么?

人们教给阿法狗“三观”,它就能在数据喂养下不断让人们惊艳。它的世界观就是361个点的棋盘;价值观就是落子数子的胜率规则;它的“人生观”就是不断的学习,不吃饭、不睡觉,输了一盘之后继续学几百盘棋,然后再下另一盘,始终朝胜率更高的方向努力。

所以,一个企业中的各个要素都数字化后,就能够赋能机器,让它听得懂、学得会,就具有了在数字世界中不断成长的能力。企业就有了新的生产力--机器智能。

又比如,给它输入的是一个信用卡用户群的画像,机器智能就会不断地去根据价值观去学习,持续地学,找到特征、找到方向、给出建议。

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一段时间是需要人作为监督员、决策员,作为一个机器智能的同事,再逐步地把控制权交给它。

这就好比,自动驾驶的演进。现在我们是司机;接下来一段时间是我们和机器智能共同来开一辆车,当它处理不了的时候交给我们;未来将是它开车,而我们是被服务对象。

信息化时代,我们和机器仍是人与工具的关系,而在数字化的未来,则是机器提供服务、人被服务的关系。所以,这几个场景就体现了数字化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是不一样的。

这是直观上的认识。

更具体的比较,如上图。

在生产的场景中,左图呈现了信息化,关注的是协作的效率;右图呈现了数字化,体现了数字能力在业务中扮演更重要的份量。

以钢铁行业的设备维护场景为例。

工人巡检发现产线上的设备有噪音,就会启动检测(图中绿色柱形代表线下工人的具体举措),并通过手机/电脑电子流向系统报告(如上虚线所示);系统会做记录,然后现场继续操作,去侦测到底是设备损坏、还是负载过荷或是其他等等问题;将判断原因上报系统后,依然是以现场操作进行维护为主。所以用IT手段去做过去通过打电话和交纸面件做的工作,只是提高了传递效率、改善了岗位间的协作管理。这是信息化的生产场景。

在数字化生产场景里,现场的一个经过基础训练的工人就可以发现并解决问题。当他或者现场传感器发现声音异常并上报系统之后,系统会根据知识库、由诊断机器人或者是线上专家得出一个判断,并指示现场采集温度或异响的周期。现场工人或巡视机器人会执行,而且即使越南的工厂发现了问题,上海的专家团也可以进行知识库的比对和远程的、实时的指导,所以大量的知识和业务是放在线上的。之后,工人将采集得到的信息也通过5G和物联网传到系统,系统会做一些比对,比如发现这个噪音异响跟电机的周期是一致的,就会得出可能是由于某个齿轮的损耗的判断,并据此反馈给现场做一些临时的举措,这样就不会因为一个齿轮停下一个产线。临时的举措是否生效也同样报告给系统,进行进一轮跟踪,确认有效后线上就会放入知识库。而且,线上会有一个完全跟现场一一对应的设备在运转,那个就是这一台设备的数字孪生设备。在接下来大规模停线之前,它会完整地进行跟踪,保障机器的可用性。

所以左边信息化和右边数字化最大的差别就是:信息化是把原来的纸面操作变成电子流操作来提高效率,而数字化是把大量的智能、判断、举措、使能和知识的积累都放到线上,线下操作会变得越来越简单,甚至可以交给机器和物联网去做。

数字化之后,大量工作的智能和大量高增值的工作会放到线上。未来基于数据进行分析判断、甚至帮助数据机器人得出更好的逻辑推理和决策建议的工作将是一个核心的决策岗位,而不是一个支撑岗位或者流程岗位。这将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02

数字化转型不只是引入ICT技术改造业务,而是包括生产力升级、生产关系变革、数字化人才转型的系统工程。

在信息化的时候可以不要物联网,因为是人在操作,人通过纸面件、打电话、或者录音的方式就对现场发现的东西进行了采集,信息化采集的是人的活动。

而数字化时代采集的是万物,包括了生产工具、设备、生产环境、监控摄像头和生产资料。这需要物联网采集,也需要云数据中心、大数据、AI等ICT手段,来进行海量数据的汇集和分析、应用。

如果大家进入过电子产品的生产线,其中对于锡膏这种物流的管控是很严格的,要包括什么时候进、使用的温度是什么、再到什么时候出等等。现在的管控方法是先入先出法,是靠人的管理和纪律来做的;未来将会用机器,锡膏进来的时候就会告诉锡膏机它是什么时候进来的、应该用什么温度使用它等等。

所以未来的所有物料和机器,以及人和环境,都会互相告知自己的状态和使用方法。数字化是万物互联的。

这么多互联要用5G来做,因为它普遍连接、功耗很低,还很便宜。而4G是为人连接的,一旦连接万物,那功耗会很高,费用也高,而且连接的密度达不到。

物联网就是将人和物连接起来,在数据流背后,就有信息流、业务流、资金流、人流、物流等一起流动,完成的是一个企业的基本活动都实现了数据化。

对于千行百业来说,企业的基本活动就是通过输入原材料,然后应用自身业务能力,输出产品和服务。

也就是说,企业竞争的就是业务能力、产品和服务的客户指向性和客户黏性,以及对输入和输出的能耗、质量、人员等要素进行端到端的优化管控。

数字化能够帮助企业业务实现了左边的第一个球(如上图所示),即生产力的升级。原来的传统能力就是物料、能力和服务,未来我们的物料会更加共享,我们的能力会更加服务化,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会更加的场景化化。

同时在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获取了一个新的系统支撑,就是IT系统,它的架构是柔性的、可以伸展的,它的数据可以分享、拉通、可以变成新的生产资料。就是说,以前的生产力就是输入、操作和输出,未来还要加上一个架构和数据。

但是,仅仅有生产力升级其实不足以保证一个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还需要二个球,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

所谓生产关系就是指在生产的过程中的协作关系:谁是干活的(所谓执行)、谁是监督干活的(所谓管理)、谁是制定规则的(所谓治理)、谁是提供干活支持的(所谓支撑)、谁又是监控并提供远程协同的(所谓合作),等等。

我们以前看过一个漫画:一个人在挖土,但是一堆人在看、在帮、在管、在协同、在拉通...

未来也是这样的,只不过画面中不仅仅是人,还有机器人。那么他们之间的新的角色关系将会是:谁是管控数据的、谁对数据能够做决策,那会是一个新的管理关系,现在的组织架构可能会发生变化。核心就是数据治理:决定数据的规则、决定数据的标准、决定数据的掌控权、决定数据产生的结果应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过去的企业活动是客户驱动、市场驱动、管理驱动、事件驱动、流程驱动,而未来是数据驱动。根据新的组织规则,数据看到的东西就可以驱动大家的行为,实现新的流程。

现在,我们看到,仅仅生产力的提升就已经是全新的生产方式了,还有生产关系的重新变革——大家的协同方法会发生变化、听的号令也会与传统的大不相同。但这还不够,会发现出现新的瓶颈 -- 因为“人”还在过去的工作方式中,所以最缺乏的就是人才的转型以及组织结构的转型。

数字化需要一批新的人,他们会基于数据和变革而非经验和惯性来思考,他们会基于ICT的能力来分析和使用数据,他们可以创新生产能力让业务更有价值,也可以创新协同能力让上下游更加高效、促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

最好的协同就是像打篮球的状态,抛得出去、抛得准还不算好,抛得让对方接得舒服才是能力。踢足球也一样。这种能力是需要让上下游互相了解的。

过去的上下游是一个组织内部的不同部门,未来的上下游可能是一个产业链。怎么才能让不同的公司之间彼此了解呢?

比如现在在疫情期间,很多企业拿到一个突发的海量的订单是不敢接的,因为它需要招很多的人,需要扩充产能、准备模具,但是它不知道这个需求是突发的还是长期的、从哪来、到哪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种情况属于突发性波动对生产力的伤害。

而数据可以给出对这些上下游信号的理解。拥有新的数据思维、变革思维和ICT技能的这样一批人,他们是能够解读这些上下游的数据,并能够影响决策的。简单来说,就是会用python来看数据的,这样一批人是需要去培训的。

重要的是,在未来的数字化时代,需要有一种语言跟数据和机器打交道,而且应该是简单的语言。我们并不是在增加一个技能,而是具有管控物质世界的一种新的语言。

数字化不仅仅是一个改变生产力的纯技术手段——物联网,还有生产关系和人才结构的变革。三者需要三管齐下,但从实施上来说,又要循序渐进。它的顺序是先做出生产力的效果,从而带动生产关系和管控关系的变化,之后才发现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人一起来转型。

它的模式可能如上面这样一张图。

右边的蓝框是未来的业务,业务一定要转型,这样才有新的竞争力。为了实现这样的转型,企业需要有一个粉框里的监理,即甲方代表。

有很多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已经做了6-7年了,但是前4、5年都不成功,这一两年才开始走向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发现不能纯靠乙方来做自己的业务转型。因为乙方不懂自己的业务,乙方只知道锤子的作用是钉钉子,所以他到我们的公司在到处找钉子。其实我们要的不是钉子,我们要的可能是一个数字化形态的业务能力,是一个一体化解决方案。所以成功的转型,需要一个来自于甲方并且懂乙方的团队。他们可能就是从ICT行业来的,或者是企业本身部门生发出来的甲方代表,代表甲方的利益管理乙方,最终是业务行家加上ICT专家,一起实现业务的转型。

转型过程中会实现右上角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是关键,这种公司级的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会影响上述提到的生产关系。这个时候又会发现新的短板,即绿框里的人才转型就来了。

最终的成熟的数字化转型团队应该是中间的鱼形团队,它既懂行业又懂系统,包括IT系统和物联网系统,还懂企业本身的业务,业务的升级又是基于数据治理和分析应用来实现的,还需要有能利用外部产业链资源和政策的联盟活动家,另外还要能懂人才、吸引人才、培养数字化人才。这样的一个团队不光能服务自己的企业,还能服务这个行业的各大企业。

也就是说,走在前面的数字化转型企业一定会成为航空母舰,会领头在行业里形成事实的标准,然后行业上下游会围绕着航空母舰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以钢铁行业为例,钢铁行业有设计建造、冶炼运营、和设备维护服务等三大模块,这每个模块都会出现一个龙头企业。这个龙头企业形成了事实标准之后,上下游就会跟着这事实标准一起走向未来。

所以,数字化转型的内部部门将来会成为一个标准输出部门,然后会成为细分市场产业互联网的领头羊,他们输出协作标准,在标准化的交易和交互的过程中去成为一个独立的、可以上市的部门。北京证交所是瞄准这样的企业的。

03

数字化变革是系统性变革,是必选项,是可选项

在如今,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占比达到35%-40%,而且越来越多的阶段下,在疫情期间基于ICT手段的数字化活动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下,企业构建自身的数字化能力,是必然选择,是企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是数字经济中的商业语言。

未来就是两类企业,一类是数字化企业,一类是非数字化企业。就像二十年前的,一类是ISO企业,一类是非ISO企业。

如果企业不做数字化升级,不能够成为数字化企业 -- 不能用数字语言跟上下游沟通、用数字语言管理人、财、物全方面的高效协同,不能利用数据、实现知识积累和发育智能化能力,那么就会像是一个人,来到了数字经济的新大陆,但还在用旧大陆的历史语言来说话一样。

如上图所示,现在的阶段是历史的沿袭。2000年的时候,互联网泡沫破灭了,我们加入了WTO,实际上是完成了一个重大的跃迁,中国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完整能力。这针对的供给能力的问题。

2008年,金融危机泡沫破灭之后中国做了铁公基的大规模建设。铁公基提升的实际上是供应链,让产业链的输入、输出以及生产过程的效率和磨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这解决的是一个流转能力的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产业的大问题供需不匹配,而且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个核心逻辑就是解决供给侧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过去是用管理的手段、市场的手段,未来则是用信息的手段 -- 用数据和数据沟通的手段来知道哪里有供、哪里有需,哪里是短缺的、临时的需求,需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上下游的产业互联网是这样来沟通的。它解决的是要素流转,更加智慧、更加充分的问题。

现在大家看到的网上直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薇娅可以顶上一个大型的上市公司。直播是什么?

直播就是营销的数字孪生,它把大量的需求通过ICT的能力、通过视频直播的手段跨越时空地聚集在一起。这样就能迅速地知道需求在哪里,然后回头去找供给。

最早期的团购是来自于在六月份的夏天、有五百万人想买最便宜且质量最高的羽绒服。这种跨越时空的需求汇集,以及对供给侧的削峰填谷的效果,在过去这不可能的。所以在当前这个供给逐步过剩、社会从工业化时代的短缺经济走向富余时代的数字经济的时候,信息流一个必要选择,让数字看到更多,让数字产生互动,产生我们的交互、交流以及交易。消费互联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这当中还有一个规律,就是5G的建设。

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和理解
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

在数字化转型中,我们看到了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互动。我们知道消费互联网服务的是衣食住行等需求,而产业互联网是服务于生产、设计、制造供给,会成为互联网的下半场,那将会有Customer to Business(C2B)出现,即客户直接向生产方下订单。

以后的大卖场可能会被替代,真正的大卖场将会在线上,手指头一切换就可以同时选择多个大卖场。那时会产生新的人和供给的连接和选择,而消费者的权利会极大扩大。

我们根据自己的体型就可以直接向ODM厂家下订单,可以要到armani的西服,只不过没有那个品牌,但是品质是一样的。大家慢慢的都会习惯这种体验。为什么这种事情会发生?

因为左边的变局(如上图所示)。特征就是消费会是没有边界的,随时随地可以选择和消费。我们走在路上、在家里、在PC端或是在河马生鲜店,都会有不同的世界在向我们传递,各种渠道都在联接我们、观察我们、服务我们。

最终,消费者对厂家和供给侧都会提出个性化的要求。那时,我们购买的也不再是性价比了,我们购买的原因可能是选择的过程,可能是快递到家或是售后服务、甚至是分享的体验。

这是从短缺时代走向富余时代的转变,人们选择消费以及消费手段也会发生变化,人们的高阶需求在数字世界里能够给得到更大的满足。

未来的消费可能是因为端到端的体验、因为“共情“。人类社会在过去三千多年,实际上只有四种组织形式,共情的组织形式才出现10-20年,在数字世界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将自己”移民“到数字世界里,去与需求方碰面。

数字化转型的背景和理解
5G是什么?

为什么4G可以搞定,但一定要上5G?

因为5G比4G的传输速率更高,联接的单位面积更大,而且传输速度更快。更高、更快、更强从技术演进角度来看,这是对的,就像奥林匹克一样;从商业角度来说,5G网络能够”多、快、好、省“地提供数字化通信基础服务,那么它本身就是先进的、可以商业正循环的。

现在来看,5G建设是不赚钱的。这是因为通讯建设的规律就是”十年一大波,分三小波“。头三年里,国家和央企在领头投资,即使是不赚钱的。第二个三年,会有一些赚钱的企业冒出来,在基础设施的支撑下实现了创造和创新。第三个三年就是去泡沫和货币回流,一些没有带来价值、没学会飞的企业会在这时候摔下去,但是也会一些企业为社会所需要成为了未来的核心企业,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企业。

如上图所示,5G有一个新的变化。3G和4G是为人服务的,又叫2C(to customer),这是一个细分的市场。而未来的5G服务的是千行百业,是2B(to business)市场为主。

比如制造是我们工作的环境,家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医疗是公共服务的环境,汽车是我们在这三个环境中交通的环境,这构成了我们人类生活的四大场景 -- 不是在生活就是在工作,或者在社会中享受公共服务。如果都不是,那就是在其中进行交通。

这些行业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特征,但是它们都需要用5G,用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联接,更加低成本地进行服务。所以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以5G为代表ICT技术会带来一些我们想象不到的新的能动力,改变千行百业。

数字经济催生数字化企业,他们是数字时代的脊梁、是数字新大陆的拓荒人!

END
- 黄博书话 -
带您框架看世界;
分享更多认知心得
-欢迎关注-
数字世界极客
汇集数字化转型的同路人
HuangLitchi

目前为止有一条评论

wpadmin 发布于16:46 - 2023年2月16日

这是用工具从公众号“黄博书话”搬过来的,看上去效果还不错